□ 石顥
甫進八月,山城菜市場就賣起了殘留著清晨朝露的翠綠毛豆,那濃郁清香,直往鼻孔鉆。經不住誘惑,我買了一袋回家。剛到家,我就迫不及待地剝取鮮嫩的豆子做了毛豆炒肉丁,吃起來格外過癮。
毛豆在我老家又叫黃豆、六十天黃豆。叫毛豆,是因它的角酷似翠綠毛毛蟲。叫六十天黃豆,是因它僅用兩月時光生長。先秦《小宛》里的“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”中的“菽”,就是我老家的黃豆。透熟的黃豆配谷米熬的粥噴香;做的亦菜亦藥的豆豉醇香;打粉做的白嫩豆腐被譽為“植物肉”;炒熟的黃豆,是美味零食;長的豆芽菜,是家常菜,也是下酒菜。
我少時,吃糧緊張,種植毛豆就為了多打糧食,生產隊年年在油菜茬麥茬地回茬。后來生活條件好了,鄉(xiāng)人依然將這習慣延續(xù),每年在自家油菜茬或麥茬地里種些。翠綠毛豆沒變干燥黃褐色前,無論連角烤吃、蒸吃、煮吃,百吃不厭,越吃越上癮。
秋一立,翠綠毛豆就可當稀罕美味吃。在生產隊的時光里,我邊幫母親添柴燒火煮飯,邊順手拿從自家自留地里拔的毛豆放進灶膛烤。不一會兒,灶膛里“噼里啪啦”脆響,毛豆清香彌漫一窯?久怪v究火候,火候不到,夾生的不好吃。我把烤熟的毛豆取出,不待晾溫,剝莢取豆,丟進嘴里,吃起來甜滋滋油黏黏的香。吃過,回味無窮。
過上吃糧有余的日子,母親為我們蒸毛豆、煮毛豆吃。蒸毛豆,張揚毛豆原汁原味的清香,又散發(fā)著濃濃鄉(xiāng)野氣息。剝了豆莢吃豆,越嚼越香,越吃越愛吃,肚子撐圓,還剎不了閘。煮毛豆的味兒,勝過蒸毛豆。母親先將摘的鮮毛豆角用清水淘洗干凈,瀝去水分,再盛到盆里,撒鹽拌勻,腌半個鐘頭后,擱在鍋里,加上大蒜、生姜、八角、桂皮等調料和清水,大火煮一刻鐘,小火煮半刻鐘,待角內豆子吸滿調料,鍋里撈出,青青可人,晾到不燙嘴,放進嘴里,輕咬,一顆接一顆香嫩豆子跳在嘴中,這樣的美味只能意會。
毛豆富含維生素B,可調節(jié)新陳代謝,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,增進免疫力。從立秋到白露前吃翠綠毛豆,可補充隨汗流失的電解質,F(xiàn)在,老家的毛豆除了傳統(tǒng)的烤吃、煮吃和蒸吃外,還演繹出了毛豆炒肉丁、青紅辣椒炒毛豆、鹵汁毛豆、毛豆炒豆腐、毛豆燒雞、毛豆燒魚等二十多種吃法。
版權聲明
1.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(chuàng)作品。
2.所有原創(chuàng)作品,包括但不限于圖片、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、信息等,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,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。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.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(tǒng)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(甘肅云數(shù)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)受理對接。如需繼續(xù)使用上述相關內容,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,聯(lián)系電話:0931-8159799。
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